據報導,昨天在基隆外木山海域又有20多歲的男子,疑似從海興游泳池外圍游出外海,因體力不支最終溺斃身亡。
一般跑社會線的媒體記者都不曾受過救生訓練,報導溺水意外時,也只能根據消防單位給的粗略溺水理由,最常見的就是因「體力不支」而溺水。然而,體力不支是最終結果,在之前發生什麼事,沒有人知道。
小編教練就以經常帶領救生班學員海訓,在海上游泳進行自救、救人操練的經驗,提出體力不支前可能遇到的一些情境。
首先,是專家們經常提醒的離岸流,若遇離岸流,會被迅速拉向外海。若不懂「順流漂離 → 橫向脫離流帶 → 再游回岸」的原則,常因逆流硬游耗盡體力。
其次,某些區域海水的流速大於人體游泳的速度。當游者會錯誤判斷自己在「慢慢游向岸邊」,實際卻仍被拉走,時間拉長、心理壓力累積,導致恐慌與體能衰竭。
第三,在低水溫、長時間游泳後,特別容易小腿抽筋。這時候如果不懂得利用仰漂、水母漂來解除抽筋,會加速體力耗竭。
再來,若游出一段距離後發現離岸太遠或帶離原來的目標陸地,會引發驚慌,呼吸紊亂會加快失溫與肌肉無力,若意外吸入海水造成嗆水,情況變得嚴酷。
到開放水域游泳,意外狀況多過自己的想像,最好是隨身浮具作為休息支撐,以防萬一。如果可以上救生課最好,學習水母漂、仰漂、韻律呼吸,能夠在水中靠自己的能力建立休息點,自然能提高安全係數。
